殡葬新闻资讯

殡葬服务价格不能没谱,拒绝暴力殡葬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4-15 09:50:19点击:

  在山西临县陈旺村,一场关于殡葬服务价格的争议正悄然发酵。村民们围坐在村口老槐树下,议论着县民政局公示的殡葬服务收费标准,有人掰着指头算账,有人摇头叹息。这看似寻常的收费清单,却折射出殡葬行业长期存在的价格乱象,以及政策监管与民生需求的深刻矛盾。其实这也给北京的殡葬市场带来一些困扰。

  一、价格迷局:从抬尸费到告别厅的定价密码

  根据临县发展和改革局公告,陈旺村所在的临县殡葬服务体系呈现明显的阶梯式收费结构:

  遗体接运的“距离经济学”:

  距县城20公里内的陈旺村,遗体接运费为225元(福田车)或375元(别克车);

  超过40公里的乡镇,费用跃升至500元(别克车),每公里加收2元。

  矛盾点:车辆品牌成为定价依据,豪华车型收费翻倍,但服务质量未明确差异化标准。

  选择性服务的“套餐陷阱”:

  消毒费、抬尸费被捆绑在接运费中,单项费用不透明;

  告别厅分大小,收费从630元至1000元不等,但服务内容(如LED屏、木棺)未与价格直接关联。

  长期成本的“隐性锁链”:

  骨灰寄存费100元/年看似低廉,但20年维护管理费累计达2000元;

  公益性公墓虽免费,但150元/年的维护费持续20年,总成本与经营性公墓差距缩小。

  村民张明远为父亲办理后事时发现,选择基础服务需2800元,但若使用大告别厅、木棺和司仪服务,费用瞬间突破5000元。“殡仪馆说这些都是‘自愿选择’,可看着空荡荡的灵堂,谁敢不要花圈和音响?”这种“软性强制”消费,成为行业潜规则。

  二、行业失控:从市场调节到监管缺失

  殡葬服务价格乱象的根源,在于行业特殊性与监管滞后的双重夹击:

  选择性服务的“灰色地带”:

  遗体整容、防腐等延伸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但“上限管理”形同虚设。某殡仪馆遗体整容收费40元/人次,而市场价普遍超过200元;

  吊唁设备租赁标准模糊,守灵厅200元/天的定价包含“电子鞭炮、香炉”等附加品,成本转嫁现象突出。

  丧葬用品的“暴利江湖”:

  骨灰盒价格虚高,某殡仪馆500元以上骨灰盒被下架72款,但同类产品在市场仍标价800-2000元;

  纸棺价格差异达50%,120元与200元的产品在材质、工艺上无明显区别。

  公益性公墓的“经营异化”:

  农村公益性公墓由个人承包后,出现“违规销售”现象。陈旺村邻县某公墓以“政府指导价”名义收取墓穴维护费,实际用于商业开发。

  《经济日报》曾尖锐指出:“殡葬服务不是生意,而是民生工程。”然而,在陈旺村,村民们发现殡葬服务正沦为某些机构的“摇钱树”。

  三、破局之路:从政策革新到社会共治

  破解殡葬服务价格困局,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发力:

  价格透明化改革:

  沈阳模式提供借鉴:将基本服务费用(接运、冷藏、火化等)打包定价2560元,明确包含纸棺、骨灰盒等必需品;

  浙江“浙里逝安”系统实现“一网通办”,让家属可在线比价、选择服务,破除信息不对称。

  分类监管与公益回归:

  青海《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将服务分为政府定价、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类,公益性公墓明确免费或低收费;

  推广南县经验:对未参保逝者减免1000元基本费用,生态葬补助2000元,强化政策托底功能。

  社会共治与移风易俗:

  陈旺村可借鉴东营生态安葬模式,成立红白理事会统一采购丧葬用品,将支出从万元级降至3000元;

  推广“一碗粉汤送亲人”等简办标准,用村规民约破除攀比之风。

  在陈旺村,78岁的老支书王德福带领村民制定《文明治丧公约》:“不摆流水席,不用高价棺,骨灰盒成本价。”他说:“生前尽孝才是真,死后排场有何用?”这种朴素的观念,恰是殡葬改革最深厚的土壤。

  四、结语:让告别回归尊严

  殡葬服务价格乱象的治理,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生命尊严的保卫战。当陈旺村的村民不再因“身后事”而负债,当殡仪馆的收费清单变得透明可查,当生态安葬成为新风尚——这不仅是政策的胜利,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毕竟,真正的孝道不在葬礼的奢华,而在记忆的温暖;不在花费的多少,而在告别的尊严。

新闻资讯
本年度热销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