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新闻资讯

江西召开殡葬设施建设管理和丧葬礼俗更改乱斗市场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4-15 09:54:31点击:

  江西殡葬改革观察:在设施升级与礼俗革新中重构生命终章

  在江西抚州市南丰县傅坊乡的丘陵地带,一座座卧式墓碑整齐排列,墓碑上镌刻的姓名与生平简介取代了传统的豪华装饰。这是江西殡葬改革浪潮中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传统丧葬习俗与现代文明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当殡葬设施建设管理与丧葬礼俗改革同步推进,江西正以政策创新与民生关怀为笔,书写生命终章的文明新篇。

  一、设施升级:从散乱无序到规范治理

  江西殡葬改革的硬件基础,始于一场针对设施的“提质攻坚战”。全省累计建成殡仪馆88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堂(公墓)1.9万个,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殡葬服务网络。在会昌县,政府投入820余万元对10处公益性公墓进行标准化改造,骨灰堂采用仿古式建筑,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墓地的1/3至1/4,却集成了集中祭祀、小型用餐等功能。这种“节地生态+功能集成”的设计,既缓解了“墓地贵”的民生痛点,也消解了群众对改革“一刀切”的抵触情绪。

  南丰县傅坊乡的“三沿六区”治理更具示范意义。该乡对铁路、公路沿线及水源保护区等可视范围内的散埋乱葬坟墓,采取平坟、落碑、迁移等措施,累计治理违规坟墓85.2万穴,每年节约土地1.4万亩。乡民政所所长李华明说:“我们通过‘骨灰跟踪机制’确保新逝者100%入公墓,同时建立殡葬从业人员备案制度,从源头规范服务行为。”这种“堵疏结合”的治理模式,既守住了耕地红线,也引导群众逐渐接受新式安葬方式。

  二、礼俗革新:在传承与突破中寻找平衡

  江西丧葬礼俗改革的深层挑战,在于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一方面,全省火化率从2017年的34.97%跃升至92.37%,火葬区全面覆盖,土葬改革区则通过“遗嘱火化”等柔性政策减少矛盾。另一方面,针对“游丧闹丧”“大操大办”等陋习,各地推行“一窗式”联办服务,将逝者身后事办理时间从142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通过流程简化减少铺张空间。

  在礼俗革新中,江西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造性转化。赣州市南康区在推行火葬的同时,允许群众在公益性墓地保留“卧式墓碑+生平简介”的安葬方式,既满足“入土为安”的情感需求,又避免豪华墓地的攀比之风。会昌县民政局干部张敏表示:“我们通过‘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丧事简办,同时挖掘‘厚养礼葬’的孝道文化,让改革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三、民生获得:从政策普惠到心理认同

  江西殡葬改革的民生答卷,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与细致入微的服务中。全省推行遗体接运、火化、骨灰盒等5项基本服务免费政策,每具遗体平均减免1000元,费用直接在殡仪馆核免。会昌县殡仪馆馆长曾志勇说:“我们改造了告别厅和火化设施,提供免费花圈、电子鞭炮,让群众‘体面告别不花钱’。”

  然而,改革的深层挑战在于心理认同。2018年部分地区的“抢棺材”事件,暴露出“运动式治理”的弊端。南昌大学社会学教授郑文认为:“殡葬改革本质是文化重塑,需通过‘村民议事会’‘道德积分制’等柔性治理,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傅坊乡,村民通过“一老一小”幸福院讨论殡葬新规,逐渐形成“厚养薄葬”的共识。

  四、未来方向:构建殡葬治理新生态

  江西殡葬改革的实践表明,设施升级与礼俗革新需双轮驱动。在技术层面,可借鉴浙江“浙里逝安”系统,整合殡葬服务链,实现“一网通办”;在文化层面,探索“生命教育+生态安葬”模式,如建立逝者纪念林、开展集体生态安葬仪式,增强文化认同。

  更值得思考的是,殡葬改革如何融入乡村振兴大局。江西部分地区将公益性墓地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生命文化公园”,既美化环境又传承记忆。这种“生命友好型”治理创新,或许能为全国提供新范本。

  站在傅坊乡的生态公墓前,卧碑上“生命回归自然”的刻字引人注目。江西殡葬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土地节约或流程简化,更在于重新定义生命的尊严与告别的方式。当设施成为文明的载体,礼俗回归情感的本质,这场触及灵魂的改革,终将完成从“政策要求”到“文化自觉”的升华。

新闻资讯
本年度热销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