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殡葬服务单位超标建墓地墓穴将过不了
- 2022年长三角殡葬行业交流研讨会在浙江湖州召开总结
- 中国殡葬协会倡导“弘扬优良传统 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 桃峰陵园除了墓地还有别的费用吗
- 骨灰存放架要考虑什么方向
- 回顾中国现代殡葬理论进步历程
- 未来走好哪几步对殡葬改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购买墓地四大注意事项和八大核心因素
- 为深圳地区殡葬服务费用最高减免2200元点赞
- 深圳“智慧殡葬”一网通办平台服务给全国殡葬好好上了一课
- 文明建设公益性公墓,造福殡葬完整体系
- 江西召开殡葬设施建设管理和丧葬礼俗更改乱斗市场
疫情结束,是否怀念疫情时期的清明节
怀念疫情时期的清明节:一场关于记忆、创伤与重构的文化对话
清明时节的细雨再次浸润了城市与乡村,墓园里白菊与黄纸交织,人们行色匆匆,却又在墓碑前驻足沉思。当生活回归常态,一个颇具悖论性的问题悄然浮现:当疫情退去,我们是否怀念那段特殊时期的清明节?这看似矛盾的怀念,实则是集体记忆对创伤的重构,是文化基因在时代洪流中的韧性生长。
疫情期间的清明节,是一场被迫的仪式迁徙。当墓园大门紧闭,网络祭扫平台成为情感的出口。民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清明节期间,某网络祭扫平台单日访问量峰值突破8000万人次——这个数字,恰似春运期间的12306购票系统,映射出现代人处理生死议题的时空压缩需求。人们点击鼠标献上虚拟花束,在留言板写下思念,甚至保留着“点击三次鞠躬”的肌肉记忆。这种数字时代的身体记忆,恰如人类学家范·杰内普所言,在“过渡仪式”中完成了对传统的创造性延续。
疫情期间的清明节,是集体创伤的微型剧场。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情感的事件(如疫情)会被更牢固地记住。复旦大学研究员杨庆峰指出,恐慌会强化人们对于灾害事件的记忆,形成极深的创伤记忆。那些被隔离在方舱医院、无法返乡祭祖的人们,那些因疫情推迟葬礼的家庭,他们的创伤记忆如同种子,在数字祭扫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然而,创伤记忆也可能孕育出治愈的力量。清明节期间,白菊emoji的使用量是平日的170倍,心形烛光表情的发送高峰与各地公墓开放时间高度重合。这种符号系统的集体创作,形成了一种数字原住民特有的纪念语言。年轻人在赛博祭坛上使用发光粒子特效替代香烛,用弹幕留言覆盖哭丧仪式——创新并非传统文化的消解,而是媒介语法迭代的情感转译。正如尼采所言:“历史意味着回忆,记忆意味着遗忘”,我们在选择性遗忘疫情苦痛的同时,也在用新技术重构记忆的表达。
怀念疫情时期的清明节,本质上是对生命脆弱性与文化韧性的双重致敬。疫情期间,我们被迫放慢脚步,在限制中重新理解“慎终追远”的真谛。当社交距离成为常态,人们反而更珍惜每一次线下相聚;当传统仪式被迫简化,数字祭坛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承载着更厚重的情感。这种矛盾心理,恰如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记忆是集体起源的文化现象,在传承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站在后疫情的清明时节,我们怀念的或许不是封控与隔离,而是那段特殊时期暴露的人性光辉。当白衣执甲逆行的身影、社区志愿者送菜上门的脚步、方舱医院里隔空相拥的泪水,这些碎片化的记忆被编织进清明的文化脉络中,成为民族共同体新的精神遗产。正如河南大学王定功教授所言:“技术可以拓展缅怀的形式,但生命的尊严最终仍建立在真实的情感温度与文明的人性厚度之上。”
雨丝渐密,墓园里的白菊愈发鲜亮。疫情时期的清明节,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它激起的涟漪,将长久回荡在民族的文化记忆中。我们怀念的,是那个在至暗时刻依然倔强生长的春天,是生命在创伤中迸发的韧性,更是文化基因在时代变迁中永不褪色的光芒。
-
2025-04-15 11:16:07殡葬服务单位超标建墓地墓穴将过不了
-
2025-04-15 11:13:432022年长三角殡葬行业交流研讨会在浙江湖州召开总结
-
2025-04-15 11:06:33中国殡葬协会倡导“弘扬优良传统 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
2025-04-15 11:03:38桃峰陵园除了墓地还有别的费用吗
-
2025-04-15 11:01:08骨灰存放架要考虑什么方向
-
2025-04-15 10:56:04回顾中国现代殡葬理论进步历程
-
2025-04-15 10:53:21未来走好哪几步对殡葬改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2025-04-15 10:10:34购买墓地四大注意事项和八大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