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资讯

孝子拿花圈的时候为什么不勾鞋,孝衣穿戴规则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2-04-19 20:01:01点击:

  农村办丧事孝子为什么穿草鞋

  一个地方一个样,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婚礼才穿草鞋。 你好! 地方习俗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在中国传统丧俗礼仪中,孝鞋是孝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仪礼》和《礼记》等有关古代文献记载,最重的孝服(斩衰:妻妾为夫、子为父、未嫁女为父等所服)都要穿菅屦(用茅草编织而成,即现在的草鞋)。如今,穿草鞋者一不多见,丧礼中大多以穿白孝鞋为主。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古礼在我国少数地区,如山东、湖南、台湾等地区尚有遗存。比如有的时候桃峰陵园举办下葬仪式的时候也有穿草鞋的。

  喜丧怎么戴孝

  《清稗类钞》“丧祭类”载:“喜丧”,“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老北京人谓“喜丧”是“福寿全归”(“全”字应作“圆满”解)。即全福,全寿、全终。

  此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一)全福。生前自家门内确系“螽斯衍庆”,人丁兴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长,甚至已被尊为祖者

  (二)全寿。亡人满八九十岁,甚至突破百岁大关,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七十岁)之年。年纪越大、越老,越符合“喜丧”的条件。故其全称为“老喜丧”。

  (三)全终。亦称“善终”,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民间以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临终则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无疾而终”,自然老死。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如果只具备上述第一、二两项条件,但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灾人祸致死,则不能算作“老喜丧”。

  真实事件解读

  这次回老家,刚好赶上参加了一个“福寿全归”的“老喜丧”式的葬礼。悲喜交融。站在死者身边的人们个个皆豁达,思维方式之达观,真乃可敬可叹。葬礼,是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叫赵庄的村子,长眠于地下的死者,是一位九十二岁的男性老者,属高寿了。停灵三天,看不出亲人晚辈们的悲伤;却真正是欢乐有佳,热闹非凡。

  “天上”远远的传来各式各样的声音,那是响器的声音,流行歌曲的声音,河北梆子的声音,------总之,是告诉人们,这里正在料理大事。 何谓大事?“老喜丧”啊。 事主的门前搭着大戏台,吹响器的,唱流行歌曲的,唱河北梆子的,耍把势的,轮流上场。方圆十里八村的百姓象过节一样喜庆,他们纷纷来这里瞧热闹,台下、车上、都是人。

  老人们看到动人处,触景生情,边抹眼泪边瞧身边的看客,惟恐自己成了人家的笑料;中年人边看边挑剔毛病,说没有对台戏热闹;毛头小伙和妙龄少女眼睛只往人堆里瞅,使劲寻找心仪的异性青年。“吹鼓手”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退场时无不大汗淋漓。
 

  半夜时分,“吹鼓手”要散场。还没等主家说话,村里几个爱闹事的孬小伙起哄说:人家吹响的唱戏的,一过半夜就脱衣裳,你们这可好,一件也不脱。“吹鼓手”中有人回应说,俺们吹响唱戏是凭本事吃饭,不搞低级下流的东西!孬小伙的头儿听了,一下蹦到台上,扇了他两耳光。他也不示弱,一把就揪住对方的头发。台下又跳上几个爱惹事的年轻人,跟台上的人扭在了一处。

  主家闻声从灵棚里出来,大声劝阻,一旁的人也跟着拉架,他们才停下手来。“吹鼓手”看台下的看客们不依不饶的样子,只好又吹又唱了两个多小时。

  院子里搭着灵棚,正位摆着遗像和灵位,供奉着五谷、馒头、水果、糕点、白酒、香烟、鲜花等。两盏长明灯在灵位的一左一右忽明忽暗的燃着;灵位前面的香炉也燃着三炷香,缓缓地飘向天堂。香,燃烧到快没了,就赶紧再蓄上三炷。

  灵棚的地上有家里人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也烧。灵棚门口贴有一副“椿形已随云气散,鹤声犹带月光寒。”的挽联。执事人把他家自己扎的公鸡、白幡、纸马、别墅、金银库等纸活摆放在灵棚的里里外外,花圈,挽幛及人们随礼的名单也在灵棚门外显眼的地方摆着。

  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也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出殡这天上午,老人的近门人只在礼桌前随了一百块礼钱。近门的闺女家除随礼外,还买了大米和挽幛;孙女们每人各随了一千块礼钱。

  闺女们大多七十多岁,她们的供奉,花样翻新,有全猪,烧鸡、白条鸡、海参、鲤鱼,雕刻的花鸟等,在条桌上摆成了长蛇阵。大姑奶奶坐在灵棚前的凳子上拣好吃的往食品罐里和已钻了孔的老盆里放。当有人上供时,戏台上的吹鼓手就吹起一段哀乐,没人上供时一位女演员就唱戏,一段接一段,唱得声嘶力竭。孙媳妇们穿上大孝衣,孝帽拉得接进鼻尖,哼着悲声,转过身就步履匆忙地把哀杖送回灵棚,笑着打趣说对方装模做样,然后又说,老喜丧都是叫笑哩,老人操劳了大半个世纪,如今也该上天享福了,哭还叫喜嘛。

  孝子们吃饭时更热闹,大人喊,小孩叫,呼呼噜噜,风卷残云一般,唯一,也是最后一顿大肉肥汤熬菜配着蒸馍就下了肚,个个吃得心满意足。午饭后,时辰一到,孝子贤孙忙着往身上披白孝布袍,腰扎麻绳儿,把灵棚挤得转不开身。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阵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灵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

  将纸公鸡置于出殡队伍的先头,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持幡。一路上还要不停地撒纸钱,意为“买路钱”。执事人指导孝子开光。(这个仪式,我是第一次见。)

  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执事人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执事伴着哀乐读祭文,诉说老人的生平事迹:主要是抗日的时候,打过日本;种地打粮食养家糊口;饥馑年代扶贫济弱;平时俭省节约,善待家人和邻居。

  七个儿女,就有六个在外面工作挣钱。孝子们听着听着,就流下泪水,真哭起来。一进坟地,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孝子们先给自己的故人烧纸,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等老人的棺材落进墓坑时,孝子们把捆在身上的麻绳纷纷退下来扔进棺材上。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执事说:谢孝!孝子们便蹲在地上干嚎起来。一旁的纸活除了一个中间贴有红十字的花圈外,其余都被点着了。这个花圈被插在坟头上,挽联“先考XXX永垂不朽”几个字格外显眼。老父安然已去,也与先前去世多年的老母合葬。大事以毕,心之泰然。孝子们看着老人的名讳,感到既亲切又悲伤。

  虽然过不了多久,这个名字就或许被人遗忘,或许被别人的孩子占去,但老人的勤劳善良会长久铭记在亲人心中,他们也盼望自己将来也能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老喜丧。

  缝孝衣的穿戴规矩

  孝衣是居丧时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 孝衣的穿戴规矩很多。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媳等为“重孝”,内穿白粗布裤襟,白粗布腿带,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袭对襟无袖过膝褡袢,腰系孝带。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侧缀麻络,俗称“扎肚子”,即“梁冠”。

  其上所用麻有单双棵之分,若父母双亡则要用两根麻缠绕。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缝红布条,俗称“封鞋”,也称“孝子鞋”。女人则一律头戴用白布折成2寸宽的布带,围在头上脑后交叉,用白布裹铜钱以发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间,俗称“箍子”。
 

  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缝红布条,俗称“孝子鞋”。一般从梁冠和腰带上即可分辨亲疏关系。此外,从孝服的颜色和披麻的粗细也可分辨亲疏关系。嫡亲孝男孝女的孝服为本白色,女婿及其他非嫡亲的孝服为漂白色;孙子辈的要在孝服上戴红绒球,俗称“缨儿”。

  孙子(女)戴在正中,而外孙(女)则戴在偏侧,以区分关系。此外,长子、长孙早夭或因故不在家,他们的孝帽则要置于供桌右角。

  老人死了孝子为啥不叫提鞋

  显是孝子悲痛心情连鞋都顾不得提 因为没有这个习俗, 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啊。 对前来的吊唁者要给约四五尺白布一幅,谓之“扯孝”。孝衣的缝制虽然简单,但讲究颇多,缝头在外,不包边,不钉扣子,以宽大为主。若父母双亡,用双线缝制,带子也得齐头;若只一方亡故,则要缝单线,带子长短不齐。

新闻资讯
热销墓型